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

    • 资源ID:2285482       资源大小:540.3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

    语文试卷第 1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2页(共 8 页)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 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 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 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 年,他发表了 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 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 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 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 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 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 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 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 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 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 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 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 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 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 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 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 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 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 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 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 但是, 正是对“何为智能” 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材料二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_ _ 语文试卷第 3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4页(共 20页) 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 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 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 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 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 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 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 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 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 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 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 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 驶汽车为例, 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 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 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 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 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 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 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 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 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 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 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 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 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 ;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 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 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 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812 题。 (共 19 分) (1)积微,月不胜 日,时 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 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 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 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 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 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 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 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 胜 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 “德輶 如毛, 民鲜克举之。 ”此之 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 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 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 语文试卷第 5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6页(共 8 页) 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 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 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 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 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鲁 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且:连词,表示转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时 不胜月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 之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3 分) A.故善日 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 悔也 不可胜 日志也 C.此之 谓也 若白垩之 与黑漆 D.察其 秋毫 其 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1)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2)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6 分) (1)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3 题。 (共 5 分) 。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6 题。 (共 12 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 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 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 忆。 【注】【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 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 ,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_ 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试卷第 7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8页(共 20页)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 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 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 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 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 8 分) (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 (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户 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 ” (2) “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 人: “臣无祖母,_;祖母无臣,_。 ” (3)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 饮无管弦。_,_。 ” (4)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 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 _”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 的欢迎!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水缸里的文学 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 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 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 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 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 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 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 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 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 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 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 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 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 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 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 缸盖揭开的时候, 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 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 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 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 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 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 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 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 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 除了睡, 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 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 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 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 肠。 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 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的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 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 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 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做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 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我一直闲心,所有承认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 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 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 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 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 语文试卷第 9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10页(共 8 页) 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 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行,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 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 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学.科网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 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 生活,也不愿意坐在会议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 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 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 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 在厨房一角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 的梦想也展开了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 仙女的模样了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 的情感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 ,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 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 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段承接上文, 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 最后揭示 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 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 只 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20.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5 分)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22.作者说: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 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 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结合你的经历, 谈谈你对这类“阅读” 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6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3.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红岩 边城 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 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 字左右。 (2)从红楼梦 呐喊 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 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 字。 (3)读了论语 ,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 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 字。 24.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今天,众多 2000 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 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 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 有描写。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_ _ 语文试卷第 11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12页(共 20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要注意对第一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把握。B项说“人工智能”是“智能体”,显 然是不正确的,应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C项张冠李戴,是“通过计算 机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而不是“计算机”本身来“描述和构建”。D项偷换概 念, 根据“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 可知, “人工智能”要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而非“计算机思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A项曲解文意,图灵只是“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 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并没有提出“用机器来 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C项理解有误,根据“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 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可知,“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无法 拥有人类智能”,而非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项范围失当,“全都”一词错 误,希尔勒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无法拥有人类智能。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B项说法错误,根据倒数第二段中“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他们会为所设想的 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可 知,“符号主义学派”的观点只是侧重“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层面,并没有关涉 “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的层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D项“未前绸缪”,指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虽然事情不会发生”错误,“未雨”的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并非“不下雨”。 【考点】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含义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B项错误,由第四段“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人工智能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 人类的主观意识是不同的。 C项说法有误, 由倒数第二段“尽管研究者但是不管奇 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可知,人们认为“奇点”的到来不是必然的,选项中“总 有一天会到来”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D项“在任何情况下”的表述过于绝对,由文章 最后一段阿西莫夫所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中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 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的前提是“不得违反第一定 律”。 【考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异化”的内涵,而后才能进行推断。我们应该从材 料倒数第二段中提炼相关信息。对“异化”的具体阐释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 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对照四个选项,能够符合“异化” 这一现象的只有C项。A项的“经常使用健康手环”和B项的智能产品做家务的支配 者都是“人”,“人是总开关”,没有被“异化”。D项所阐述的行业思维习惯和方式 问题没有牵涉智能问题。 【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7.【答案】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随着人工 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人类 应始终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 【解析】材料一中,“图灵测试”和“中文房间”探讨的是机器是否拥有智能的问题; 接着讲述了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材料二中,先通过自动驾驶汽车事例引出在人 工智能方面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对于未来“奇点”问题的思考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中, 对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以及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 【考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语文试卷第 13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14页(共 8 页) 8.【答案】D 【解析】D项“行”,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可知应该是“品德、品行”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 C项, “此之谓也”中的“之”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二句中的“之” 和“与” 一起表示比较,“之与”解释为“和”,“之”可以不解释。 【考点】调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D项对“失”的理解有误,联系上下文可知,“赐失之矣”应该是孔子对弟子 子贡不求回报的行为的评价,“失”是错误、过失之意,孔子是说:“端木赐(子贡),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当然,这里面考查了一个文学常识,子需是复姓端木,名赐。 【考点】文言文的文白对译的能力。 11.【答案】(1)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2)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解析】(1)句中,“鲜克”,很少能够。(2)句中,“复”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2.【答案】(1)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 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 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偿。 【解析】第(1)小题侧重对筛选信息和内容理解能力的考察,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理 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找出中心论点句。 第(2)小题侧重对概括中心思想和整合要点信息能力的考查,实质上是第(1)小题的 延伸,标题可以直接从中心论点句中提取,“理由”部分则要结合文本的行文思路和论 证过程进行宏观归纳概括。第一篇文章通过分析“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这三 种人,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 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件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 不犯错。 【考点】筛选整合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的能力。 【参考译文】 (1)积累微小之功,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怠慢小事, (总是在)大事来临时才奋起去做,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现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 的。为什么?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其每天存在的概率大,其累积的成果也大。大事 发生得很少,其每天存在的概率小,其积累的成果也小。所以,善于每日处置小事者, 可以达到“王”的功业;善于在一季之中处置积压事务者,可以达到“霸”的功业;如 果仅仅是临事修补漏洞者,就很危险了;如果政事很荒疏,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王者 看重一日之事,霸者看重一季之事,奄奄仅存之国,便只有在亡国后空自忧戚了,亡国 者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 在死亡亲临时才知道死亡。 导致亡国的祸败根源, 是无法用后悔来弥补的。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在于尚寄希望于每季理事;王者之大功, 则在于数也数不猜的每一日的积累,财物货宝,是越大越重越好。政教功名则与之相反, 能够每天认真处置政务,能积累微小之功的人实际上成功最快。诗经中写道:“德 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 要运用智慧,即使愚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 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 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 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 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鲁国官 府)的国库领取金钱。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后推辞,不 肯领取政府的金钱。孔子说:“端木赐(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国 人不会再赎人了。”领取国库的金钱,并不会损害他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 语文试卷第 15页(共 20页)语文试卷第 16页(共 20页) 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 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 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13.【答案】三次问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 兄的意见。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 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晰,三段话中含三次问答,考生在正确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 上不难提炼出孔子三次回答的要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 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 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伸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4.【答案】D 【解析】D项理解有误,结尾两句“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点明了李正之是冬月 入蜀的,“梅花”点明自己和朋友肝胆相照的友谊是经得住时间和险恶环境的考验的, 也是自己不屈精神的写照。“雪深”暗示时局的艰险;更有祝福朋友勉励自己多多保重 的话外音。 【考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B项理解有误,辛词的“千古浪”确由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的“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但并非“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庐山山 色”“赤壁矶”和“铜鞮月”都是闻名遐迩的江山美景,前人写了许多赞美这些景点的 诗词。这几句看似轻松,似是无关大局的风月闲笔,其实暗含作者的深重寓意:你经过 的这些地方,是还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国土,你是可以好好游玩、尽情享受的;而更多的 大好河山,已沦入敌手,想去游玩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 土沦陷的痛心之情。C项“蜀道登天”化用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 达了对朋友此去险恶之地的担忧与操心, 而并无“望其早归”之意。 D项表述错误, “儿 女泪,君休滴”两句是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末二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无巾”之意,确有“凄苦”,但并无“宦游”,更无“漂泊”。 【考点】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16.【答案】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微”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 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 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 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 堪称“龙 吟虎啸”。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 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作答时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解释“龙吟虎啸”和“和缓”的具体所指, 结合辛弃疾豪放沉郁的诗词风格可知,“龙吟虎啸”应指其词的整体风格,而“和缓” 当指豪放中的清丽;第二步,结合词句中的“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解析“龙吟虎 啸”之大气,再结合词句中的“中年多病”“须相忆”几句解释“和缓”。 【考点】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的能力。 17.【答案】(1)久在樊笼里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侗****源)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