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 资源ID:36211010       资源大小:25.0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考点:高考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解读与专练 考点: 1.王充论衡.非韩 2.苏轼魏武帝论与朱敬则魏武帝论 3.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4.(宋)陆游放翁家训.序与(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考点研究】 一、字音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实词推断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 二、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实词推断 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实词推断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四、语法推断法 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例句实词推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五、联想推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实词推断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籍,登记。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回头看。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同舟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屡试不爽:爽,差错。 六、语境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实词推断 “以公少年易之”中“易”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七、猜读推断法 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实词推断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考题对接】 一、王充论衡.非韩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贱儒生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而阴阳谬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一、王充论衡.非韩【答案】 1.C【解析】C.“防:防备”错误。本句意为: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防:名词,堤防。 2.B【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C.代词,人;助词,表句中停顿。D.动词,变得;副词,被。 3.B【解析】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的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 4.D【解析】B.“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本句意为:不追求爵位、俸禄。徇:追求。 5.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解析】第一段的“相反相成”思想,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体现。如“旧防”看似平时无益,去掉却不能防范谁在;“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看似相反的事物实则相互补充、依赖。从而得出结论“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即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礼义而成”,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 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 二、苏轼魏武帝论与朱敬则魏武帝论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审乎计之得失审:仔细考量 B.则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碍 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访 D.或一见尽怀或:有的人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是有时而穷焉盘盘焉,囷囷焉 B.而权之以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游尘之集高岳不知东方之既白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5.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行三百里以争利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B.C.D.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 二、苏轼魏武帝论与朱敬则魏武帝论【答案】 1.C【解析】C.句意: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造:到达、占领。 2.(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 (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 【解析】(1)题得分点有:败,错误;是以,因此;成,成就。 (2)题得分点有:不亦欤,不也就是吗;料,揣度。 3.D【解析】A.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或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介词,根据;连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两个都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B【解析】句子大意是: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5.B【解析】是说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属于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是说曹操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是说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曹操却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这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这三个选项。 6.A【解析】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错。结合原文“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可见作者并不认为仅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 7.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解析】苏轼对曹操的评价,结合“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可知,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结合“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可知,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译文】 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 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一。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的过失吗?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看曹公聪明睿智擅长权力谋略,神机妙算变化无穷,虽然打了败仗,意气却丝毫不衰微,处在危险的境地可是视听一点都不受蒙蔽,面对大事决定战机,只要行动就没有遗漏和后悔的,近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才。虽然名声不大,兵力不强,地方狭小,实力弱小,官渡之战中受困,濮阳一战失败。然而天下精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归向大海,漂浮的尘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样。所以有荀彧、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风采感动,或是对他一见倾心。然后获得英雄之心,驾驭熊罴之勇,挟持天子来使得国家顺遂,扶持幼主而彰显显至公,功业显赫,霸业就完成了。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三、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八戒)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