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讲义-面首装饰.pdf

    • 资源ID:4071533       资源大小:1.71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讲义-面首装饰.pdf

    面首装饰面首装饰 服饰的配件也被称为服饰品, 作为服装的配饰物以装饰为主导用来丰富并美 化服装。服饰配件是给服饰的整体形象起到协调作用和装饰作用的点睛之物,具 有很高的实用、装饰和审美价值。“装饰”在辞海中解释为“修饰,打扮” 从学科意义上看,装饰被当作一种艺术样式,成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另一方面, 由于它在形式美上具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又常被视为一种艺术技巧、语 言和手法。服饰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它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 求,改变和美化事物,形成合乎人类需要、 与人类审美理想统一相和谐的美的形态。 在日本 设计词典中对装饰一词的解释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赋予美的行为用一定 装饰材料进行装饰的活动一种工艺方法和技术标指装饰性。 服饰品的装饰融合了 以上四点内容,突出展示了其装饰性。 所谓装饰性,实际上就是人的装饰意识和装 饰的自律属性所导致的装饰风格,而不是一种具体化的形式和美的风格,它存在 于任何种类的艺术形态中。它是服饰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是装饰形式美的 不同程度的体现。对服装风格的把握有助于提高对服装装饰美的理论认识高度。 民俗服饰配件可以分为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的服饰品和纯装饰性的服饰品两大 类。实用为主装饰为辅的服饰品主要有帽、包头巾、眉勒、云肩、胸兜、荷包、 腰包、绑腿、鞋袜等;纯装饰性服饰品有各种首饰如头簪、耳环、戒指、手镯等。 一、头饰 头部服饰配件也称作“首服”。是穿着、佩戴在头部的服饰部件,主要包括 帽、眉勒、包头巾、暖耳等品类。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更把戴冠 帽看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参加丧祭、 婚仪、 朝事、 斋戒等重大事件时部需要戴冠, 成语“衣冠楚楚”、“冠冕堂皇”都是表达冠帽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无论 是北方民族还是南方民族,头部都是人们首先装饰和精心装饰的主要部位。从南 到北, 我们都能够见到制作得十分考究和精美奇特的民族头饰。它们体现看各民 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和审美心理、生存状况。各民族间其他部位的身体 装饰也许会很相似,但头饰,尤其是女子的头饰是不会雷同。因而头饰往往成为 民族识别的显著标志。同时,它还包含着装饰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头饰包括丰富多彩的头帕头巾、用途迥异的各种帽子、千奇百态的发式和依 附在发发髻、辫子、头帕上的种种饰物。 (一)帽子与巾帕 纵观我国各民族服饰,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头首作为首要的装饰部 位,他们特别注重发式、包头、冠帽的装饰,看上去十分醒目。其中一个重要的 特点就是各民族帽子形状和装饰迥异,丰富多样,个性十足,往往成为一个民族 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维吾尔族男女老少戴四楞小花帽,花帽是极有特色的维 吾尔族头饰,维语称之为“朵帕”或“伯克”。维吾尔族花帽艺人聪慧而灵巧, 他们用刺绣、 编织、 镶嵌等不同手法制作出近四百种花色各不相同的精美小花帽。 维吾尔花帽大致可分为十几类, 以喀什生产的最为有名哈萨克族男子多戴三叶帽, 塔吉克族男子戴黑顶高筒翻皮帽,柯尔克孜人在黑小帽外再加一顶白毡帽,裕固 族妇女喜戴一种喇叭形的红缨帽,回族人戴白布无沿圆帽等等。从头部的装饰差 异来标识民族的不同(图 1、2、3)。 我国南方有些民族,因天气炎热,往往跣足或穿草鞋,而对头饰、包头、笠 帽之类,则刻意修饰,常常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如苗族的银帽银冠,其中牛角 形银冠大的近一米高,上面还雕有许多精致的图案纹样,又大又沉重的银头饰展 现出姑娘家的富有。苗家姑娘们的头饰造型是不同支系的标志,连小孩的帽子也 会随支系的不同而呈现不同风格。 生活在广西的毛南族, 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织成精美的花竹帽, 既能遮阳, 又能避雨,还是男女青年的定情之物。土家族孩子多戴一种菩萨帽,又叫“罗汉 帽”,帽上从左至右钉有十八罗汉,围了半圈,正中间还缀着一尊大菩萨,据说 是土家族信奉佛教的标志。 哈尼族有的支系的小孩喜爱戴一种用贝壳和椰子壳装饰的竹帽, 夏天戴着既 美观又凉快。 哈尼族一支系女子戴一顶尖头帽, 帽顶高耸, 饰物繁多, 制作精巧, 戴上这顶高高耸起的尖头帽,便标志着女孩已经成熟,可以谈情说爱了(图 4)。 图 1 维吾尔族方形花帽图 2 维吾尔族钉珠花帽 图 3 维吾尔族圆形花帽 镇宁布依族已婚妇女有戴甲壳帽的古老习俗。 此地新婚少妇仍然保持着少女 时的装束,全住娘家。过着无拘天束的生活。丈夫为了能够尽早接回妻子,就必 须给她戴上甲壳帽。甲壳帽是用竹笋壳制作的后方尾翘的簸箕形帽。其上缠有一 块七米长的黑布。凡是戴上甲壳帽的已婚妇女必须长落夫家。受夫家约束。因而 没有任何一个年轻妇女愿意戴上甲壳帽, 她们和丈夫家人之间经过番较量才被 迫戴上该帽(图 5)。 罗锅帽是凉山彝族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它显示出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身份。 凉山彝族不是以婚否,而是以是否生育来区分女子的不同身份。戴上罗锅帽的妇 女必须长落夫家,遵守族规。罗锅帽需用竹丝编制衬架。外罩青布帽面,形似一 口大锅,高高地顶在已育妇女的头上,异常醒目。 鸡冠帽是云南彝族少女特有的头饰, 样式各不相同 但总的造型都形似鸡冠。 其中有的镶嵌银泡。有的绣有精美的花纹,缀有红缨、银链。红河地区彝族姑娘 的鸡冠帽最美。彝族崇拜雄鸡,确信雄鸡能驱邪镇鬼,所以,姑娘们戴上鸡冠帽 自然能平安,同时不同的穿戴方式也是年龄、身份的代表(图 6、7)。 图 4 哈尼族尖顶帽图 5布依族帽饰 图 6 彝族鸡冠帽图 7 彝族鸡冠帽 2 在黄平苗的节日盛装中,最璀璨夺目的是少女的盛装银盔,其高宽各 33 公 分。 层层堆砌, 精雕细楼 数十朵精细银花组成一个半球形的帽项, 如头盔一般, 银花之上,立有展翅振飞的锦鸡、蝴蝶等银盔帽是黄平县谷陇地区苗族少女持 有的盛装头。 融水县花瑶女子盛装时戴的高冠,被称作“狗头冠”。高冠由两个人字架和 一根木做支架,其上层层覆盖青布和彩锦,四周垂挂珠串和流苏。现在,这种华 丽高冠多是作为新娘的盛装头饰,日常已少有戴它了。 布依族少女头饰这位姑娘的头帕是用各色花布制作姑娘的年龄, 每长一岁就 增加一条头帕道姑娘多少岁(图 8)。 顶板瑶女子头上的“峨冠”是少女未婚的标志。顶板瑶女子长到十五、六岁 便要戴上未婚少女特有的“峨冠”。梳发髻于头顶,用花巾缠头,再架上一个高 架,竹架上蒙一块绣花镶边头罩,中间高高耸起,两边自然垂下。 苗族女孩有髡发习俗。少时仅留头项一撮头发。后随年龄增长将头发逐渐向 上翘起,约 15 岁左右长发渐齐,绾大髻于头顶,作成年人装扮。 镇守县江龙地区苗族服饰的最大特点为妇女独特的发式。其将两端各扎半截 红色木梳的竹片的一端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另一端悬挂于头的右侧,长约七十 厘米,然后将长发分为三股,分别绕在竹片上梳成蓬松的三角状发型。 蒙古族女子头饰丰富,有冠帽式、连垂式,犄角式,辫套式。其装饰多采用, 珊瑚、玛瑙珠子及银饰物组成(图 9、10)。 图 8 布依族头饰 图 10 蒙古族连垂式头饰 图 9蒙古族帽饰 头巾是用来顶在头上或包在头上的方巾,大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为三 角形。质科有绸子的、棉布的、毛织的和尼龙纱的。头帕是用以缠绕在头上的长 形带状物,质料多为棉布的,宽在 8 厘米至 50 厘米之间,长约 3 米至 15 米,个 别的长至数十米。多为黑帕、红帕、蓝帕、白帕和绣花、织花帕,两端缀有缨穗。 一般说来,北方和西北地区诸民族以使用头巾为主,南方诸民族多包裹头帕。 西北各少数民族妇女的头巾极有民族特色的。 戴盖头的民族有回族。 东乡族、 撤拉族、保安族和哈萨克族.所谓盖头,是用丝绸或棉布制作的长头巾,戴时从 头上罩下,被在肩后,遮住整个头部,只留脸面存外。盖头长度一般达到背部或 腰间,唯有哈萨克妇女的盖头垂至臀部以下(图 11、12)。 大小凉山彝族男子的绸布青色头帕长达数十米, 其缠绕出硕大的包头或扎出 各种布发髻,其中天菩萨最具特色。贵阳花溪苗族女子将数米长的头帕细细折叠 后缠在头上如帽,称作“遮阳式”包头。河口蓝靛瑶女子未成年时梳辫子盘于头 项,戴彩色绒球小帽。成年后改戴蒙有白布的竹帽,覆盖一块蓝色头帕。贵阳市 郊龙里地区苗族姑娘的盛装以独特的橄榄状包头著称。长发绾髻于顶,前额头发 剃光,数条青布长帕环绕包成橄榄状的包头。后大前尖,顶部呈圆窝形,窝内盛 有彩色绸帕,多为订情之物。未婚少女头帕包得特别规范,橄榄形状讲究,已婚 妇女包得松散自由(图 13)。 惠安女头部的装饰在我国各民族中不算最复杂的,但的确称得上独具特色 和个性。惠安女的头巾从头部自然下垂,呈“A”字形披落在胸前及后背,遮掩 了上身短衫的二分之一还多的面积,头巾从下颌部固定,以别针或者纽扣作为固 图 11 伊斯兰教包头 图 13 彝族男子包头 图 12 新疆地区女子盖头 定的工具,但非常强调装饰效果,别针一般都装饰得像花朵,而纽扣则像衣服纽 扣一样,从上至下等距离排列,给人形成头巾与服饰连为一体的错觉,可以说头 巾在这里很自然地成为了上装的一部分,和谐而统一。再看戴上尖顶斗笠的惠安 女,尖顶斗笠的出现增加了服饰的个性色彩,视觉上,明黄色的斗笠平直地处于 头部最高处,色彩到造型都十分吸引人的眼球,黄斗笠加上花头巾组成了花俏艳 丽的头部形象, 即使你的视线从上到下完整地扫描全身后最终还是会定格在头部, 这点与其他民族是完全不同的,别的民族大多用装饰繁复、琳琅满目的头饰或帽 子来吸引入的眼球, 而惠安女的头饰却用这种用最简洁的形式语言来抓住人的视 线,又不失与整体服饰和谐统一的关系。 二、发式与头饰物 中国各少数民族装束中,发饰可分为披发、髡发、绾髻和辫发四种类型。自 然披发应是最原始的发式,早期原始人类都是任头发自然披散。髡发式有剃掉部 分头发和剃掉全部头发两种。在中国各民族的发式中。披发与髡发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是奇异而复杂的髻式和辫式发型。 闽东凤凰山一带畲族妇女将长发来到脑后。用红绒线缠绕出长长的辨式。冉 弯至额前盘绕成螺旋状的发髻,整个发式相当别致,人们称其为凤凰髻,意指凤 凰山是祖先发源之地,应永世不忘。 赫章小花苗女子发式因婚否明显有别。已婚妇女假发盘于头项如螺状,未婚 少女发髻大如包头并掺有艳丽的红毛线。 独角苗女子用一根长约 20 厘米的木质圆锥体为芯,木锥置于额顶,再将长 发紧紧缠绕在木推上呈尖锥形,然后用红色头绳固定住,其发髻如犀角直立于头 顶。 青海西部的海西草原上,藏族女子年至 15 岁便开始佩戴发套“马尔盾”, 这是青海地区藏族女子头饰中层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马尔盾”用布或绸缎作衬 底,其上缀有银盾、蚌壳、珊瑚、松石、银币等物,下端垂有丝穗。银盾是“马 尔盾”头饰上最醒目的装饰物。佩戴时从头被至脚跟,“马尔盾”头饰的上段分 为三部分,中间挂在头顶小辫上;左右两侧挂在肩上;下段宽大而沉重,用彩带 系于腰间。像“马尔盾”这样的装饰物既可称之为头饰。亦可称之为背饰(图 14、15)。 案例分析:苗族绾发 短裙苗的头是属于绾发,长辫子盘结于头顶。这种发型在梳制过程中要将所 有头发梳向脑前,垂直向地。如果发量不够则需要用假发连接。真发与假发连接 处用红绳缠绕扎紧固定。长发梳好后,盘结于头顶并用木梳装饰固定。脑后可盘 插银饰物(图 16、17、18、19、20、21、22)。 图 16 发型正面图 17 发型背面 图 18 梳理头发 图 14 藏族头饰图 15 藏族辫饰 三、典型头饰赏析 根据课件中的图片案例进行讲解、分析、讨论。 四、面部装饰 (一)鼻饰 大约在唐代前后。穿鼻习俗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之中,西藏珞巴族是我国现 代仍戴鼻环的一个民族。阿帕塔尼部落的女子在鼻上穿孔。装饰木塞或戴金属、 藤条小环。崩足部落的男女都盛行穿鼻习俗,他们的两侧鼻翼各穿一孔,以佩戴 铁环或铜环为饰。穿鼻术是在珞巴男女 12 岁左右时进行,这种装饰具有成年礼 的意义。 (二)齿饰 1、漆齿 “漆齿”顾名思义,即用一定的“染料”或“漆料”,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牙 齿改变颜色。漆齿,总括起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故意用染料将牙齿染成某种 颜色。另一类是长期嚼食某种东西,在嚼食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牙齿上色。在我 国近现代民族中,故意用染料把牙齿染成某种颜色,以台湾高山族部分族群、傣 族、哈尼族、德昂族、布朗族最为典型(图 23、24)。 图 19 添加假发图 20 固定加法图 21 盘结图 22 木梳 傣族、布朗族的青少年男女,从 14、15 岁起就开始染齿,染料是松明点火 时冒出的黑烟, 把一口本来洁白的牙齿染成黑色。 他们认为把牙齿染得愈黑愈美。 因此,结婚时新娘是特别要将牙齿染黑的。 西双版纳爱尼人(哈尼族一支)不论男人女人,每当进入青春期时便要染齿。 染齿时先要吃些很酸的食物,让牙齿酸得酥痛,然后再用染料进行涂染,吃一阵 酸果子,染一阵牙,直到把带白的牙齿染成紫红色才善罢甘休。染牙是一件每人 必做之事,这显示着美。从前,不染牙的人是很难找到情侣的。在现代民族中, 槟榔为傣族、侗族随身携带之物,西盟等地每人都有一个槟榔盒,装着槟榔和石 灰。他们把槟榔、石灰、烟草拌在一起,放在嘴里咀嚼,刺激性很大。侗族由于 长期嚼食摈榔,嘴唇被染成赤色,牙齿也被染成黑色。 2、凿齿 “凿齿”,又叫拔牙、缺齿,它是一种以拔出健康的牙齿来装饰身体的装饰 方法。 3、饰齿 一些民族用金色或银色的“齿套”包住牙齿,进行装饰。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云南的一些民族和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还有包金牙、银牙或镶金牙之习 惯。 (三)耳饰 在少数民族中,耳朵仍然是人们热衷于装饰的部位。耳饰的种类多种多样耳 环、耳柱、耳坠、耳管、耳串子等等。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有金、银、玛瑙、松 石、骨片、兽牙、竹、木、花、草等等。 在基诺人居住的洛克山中, 盛开着四季采摘不尽的鲜花, 基诺人在山间行走, 总要摘些好看的花插在耳朵上,美丽芬芳。相爱的男女互赠花束,亲手插在对方 图 23 傣卡染齿 图 24 傣洒染齿 的耳孔里。基诺人的恋爱,姑娘占主动,如果姑娘看中了小伙子,就摘一朵最美 丽的花送给意中人。小伙子若是乐意,就将鲜花插入耳孔中。爱美的基诺人无论 老少都喜欢在耳孔中插入鲜花绿叶这是他们民族特有的装饰习俗。 满族女子有一种特殊的耳饰习俗,她们在耳垂上戴三只耳钳。称作”一耳三 钳”,这是满族旧俗,现在已不多见。这种一耳三钳的耳饰在贵州侗族中还可见 到。 藏族是一个注重身体装饰的民族。男女都有穿耳习俗。以佩戴耳坠为主。这 些沉重的耳坠样式独特,由金银镶嵌化石、珊瑚而成,制作精美,四川藏族佩戴 的耳坠最为突出。一些藏族女子喜欢挂耳串,由银耳坠和银链组成的耳串,从双 耳垂至胸前,即是耳饰又是胸饰。 案例分析:汉族耳暖案例分析:汉族耳暖 暖耳也被叫作叫充耳、耳革、耳套、耳包等,是冬天用来御寒、保护耳朵的 服饰品。在北方常见女子使用,分内外两层。外层绣有花卉图案,内层为一耳形 窄边戴时将内层窄边套在耳轮上面就可以挡风保暖。耳暖用各色丝绸精制而 成,上面绣着各种吉祥纹样。一般多絮有薄棉,有的还在外侧边缘镶有裘皮,更 加华丽美观(图 25、26)。 案例分析:苗族耳饰赏析案例分析:苗族耳饰赏析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苗 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二是得 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 另外, 苗族银匠还善于从生产、 生活中捕捉灵感。 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 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贵州 都匀基场的蒜蔓耳环,将蒜蔓杆设计为环, 一笔略过,着力喧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整个耳环造型简约,风格独特。松塔 形耳环以剥离后的松球为原型,自下而上,层层收敛,韵律感极强。塔尖处理成 图 25 汉族锁绣耳暖图 26 汉族耳暖 铜鼓纹圆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牛角形耳环、灯笼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 虫耳环、车轮耳环、秤钩耳环等等(图 27、28、29)。 (四)面具 面具的产生和“假形”、“涂面”、“盖面”、“覆面”、“遮面”等有着 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就是上述几种化装形式发展的具体化表征,只不过是说在发 展演变过程中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面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跳神面具 用于禳灾祈福为目的的宗教活动 生命礼仪面具,用于人自身的各个生命历 程,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 2、镇宅面具 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将特定的器物置放于村寨院落,以驱祟辟灾,曾是中 国民间的普遍信仰,至今仍有遗留,尤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突出(图 30)。 3、节日祭祀面 具用于年节赛会、岁时祭祀以敬天祈年。演变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乐同庆 共祭的盛会,依然表现了浓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图 31)。 图 27 链式耳坠图 28 饼式耳坠 图 29 牛角式耳环 图 30 镇宅面具 图 31 藏族祭祀面具 4、戏剧面具 分为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系列。可分为鬼神面具、动物面具和世俗人物 面具。面具材质以木为主,兼用竹、布、纸、毛皮等。此类面具沉积了各个历史 阶段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国面具文化中的珍品。生命礼仪面具用于人自身的各个 生命历程,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节日祭祀面 具用于年节赛会、岁时祭祀以敬天祈年。演变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乐同庆共祭 的盛会,依然表现了浓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图 32、33、34、35)。 (三)眉勒 眉勒属于首服,亦称冠帽、头巾,即著于头部的服饰。眉勒作为一种首服,是 我国妇女的传统服饰之一。是以一条带状布系扎于额头。除了作为装饰之外,主 图 34 傣戏面具 图 35 壮戏面具 图 32 藏戏面具 图 33 傩戏面具 要有保暖、约束头发、方便劳作的实用功能。古时称为“半帻”、“抹额”等, 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最早为北方 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眉勒从形制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带状形、半弯月形和 如意形等。眉勒大多采用布帛、锦、缎、毡、裘皮和丝绳做成。富贵家的女性佩 戴的眉勒质料多采用上等的暗花锦缎、丝绒、水獭、狐狸及貂等。动物毛皮,其 中貂、狐之皮是最时尚的,而且其装饰繁缛复杂,如刺绣、盘金、镂空、镶嵌、 钉珠、玉石装饰等,普通人家的女性所佩戴的眉勒则比较朴素和简单(图 36、 37)。 (六)文饰 由于人类早期的意识,为了祈求神或祖先的保护,不受外力侵犯。在一定的 社会群体内,对人体肌肤进行重新的塑造。这些对人肤体的装饰行为起源很早。 有纹身、纹面、齿饰、穿耳、穿鼻等形式。饰齿包括染齿、凿赤、镶齿文面又称 “拍面”、“画面”、“鲸面”、“捏面”、“绣面”等,它是在人的面部皮肤 上刺或割永久性图案和花纹的一种装饰方法, 也可以说是特定部位的一种永久性 的面妆。齿饰是在齿部进行装饰,主要是牙齿印染和打凿。染齿是用植物染料将 牙齿染色。凿齿在民间称为“打牙”,就是拔牙;镶齿是用金、银片包住牙齿。 穿耳和穿鼻是对耳朵和鼻子进行人为的修饰。 其中纹饰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最为 广泛。 文身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文身是许多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所存在的一 种风俗习惯,方法是用针在人体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象或几何图形,刺后有染 色和不染色之分,一般用作图腾的标志。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文身的 图 36 汉族彩色眉勒 图 37 素面眉勒 解释为:刺破皮肤并在创口上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的花纹,或在皮肤上 形成隆起的条纹疤痕的作法,称为“文身”。 关于文身的源起,学术界一直众说纷运,始终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远古文身产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在同一个民族中, 各个部落的也各不相同。 这里将一些民族的文身习俗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渊源综合 起来,概括而言,文身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认可度较高的图腾崇拜学 说。 原始社会时期的传统文身,主要使用锐石、骨刺、植物的刺或者刀、针等尖 锐物在皮肤上刺出或割出花纹形状,再涂上植物或矿物颜料形成完整图案。根据 资料记载,最早的文身可能是在偶然情况下产生的,伤口中被无意间地揉进灰尘 或沙止,伤口愈合后便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标记。中国古代时期对文身的称呼有很 多种,如“刺墨”、“黯刺”、“缕身”等,由于在割纹或刺纹上所使用的颜色 多为青色,所以文身在当时也被称为“雕青”、“扎青”、“接青”等。在我国 民族装饰现象里比较常见的文身是用染料轻轻刺于皮肤的表面, 形成图案之后颜 色就附着在皮肤。这个观点出现较早,也较为普遍,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知 识的贫乏,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之中面对诸多自然现象时,会认为自然界是神 秘且恐怖的,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也缺乏正确的认知,他们认为自己的 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它物体有特殊的亲缘关系,于是就将其视为自己氏族 的祖先或保护神,便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先民将所崇拜的图腾形象绘刺在赤裸 的皮肤上,用来求得图腾祖先的庇护,从而能够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第二种是民 族标志学说。在远古时期,狩猎与战争是氏族或部落之间最主要的活动,先民们 将文身当作自己部落的永久性标记,从而在混战中可识别自己部落的人,避免误 伤,同时文身也成为勇敢的象征。第三种的灵魂归属学说,在原始社会,人们相 信自然界万物有灵, 有灵魂不死的观念, 认为人死亡之后的灵魂将会与祖先重聚, 而文身便是祖先能够辨识出子孙的唯一标志,没有文身的人,死后将化为孤魂野 鬼永远无法安息。第四种是身份识别学说,这种学说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意义,往 往伴随着成年礼而出现。许多原始的民族和部落,当青少年达到一定年龄时,就 要举行隆重的成年礼仪式, 在皮肤上绘刺花纹图案来作为进入成年阶段的标 志,也作为青年男女性成熟的标志,从而拥有婚姻权利。我国学者陈华文认为: 文身的原初意义与性吸引相近,是一种关于性的允诺与限制的习俗,它在人类成 熟期的某个特殊年龄举行,从而赋予通过仪式者成人的权利与标识(图 38)。 第五种是审美装饰学说。这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爱美是人类共同的天 性, 装饰自己是人类最原始也最强烈的需求,早期人类通过各种方式美化和装扮 自己,从而赢得异性的青睐,文身是装饰身体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虽然文身伴 随着创伤和疼痛,但人们认为文身能让身体更有美感,更能吸引异性的注意。 进行纹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刺”,一种叫“割”。所谓“刺”, 即先在脸上, 用针刺上各式纹样, 再染上不同的颜料, 使之渗入皮肤, 留下图形, 较适合于浅色皮肤的民族。所谓“割”,即用尖刺物刺伤面部皮肤并抹上泥土等 物,待伤口愈合后,形成凸凹的斑痕,多行于深色皮肤的民族当中。我国少数民 族的文面多属前一种。在使用工具上不外乎刺文工具、拍打工具、划痕工具、染 色剂等四类。 至今保留纹饰的民族有黎族、独龙族、傣族等。黎族整个的文身图谱及纹素 分为:斜形纹素、横形纹素、圆形纹素、各种音符号等四大类。其中,斜形纹素 多画在面部的两颧,圆形纹素则多纹于额部。独龙族文面的部位、图案都不大一 样。独龙江上游地区,在鼻梁、两颊上下唇周围都刺上菱形图案及线条,称“大 文面”。独龙江下游地区只在下巴刺二三条纹饰,酷似男人的下垂胡须,称“小 文面”。纹身也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 象。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纹身一般是由村中的主文婆 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 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 图案符号的文图。 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 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文身刺好后,主 文婆还会用龙眼树叶煮成的水为女孩擦洗身体, 以防感染。 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 谱有法制,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黎族 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黎族纹身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刺于面部两颊的几 何线纹、泉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刺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刺于下唇 的称为“多福”图案,刺于臂上的铜线纹称为“财富”图案,刺在手腕上的双线 纹称“保平安”,刺在身上的“田”形纹、谷粒纹、泉源纹,称为“福气上身”; 刺于腿上的双线纹、桂树叶纹,称为“护身”等等,这些图案和名称无不带有黎 族人民的良好愿望(图 39、40)。 图 39 黎族腿部纹身 图 38 傣族纹身 图 40 黎族面部纹身

    注意事项

    本文(讲义-面首装饰.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