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docx

    • 资源ID:63015442       资源大小:80.77K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 26小石潭记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驾驭课文的记叙依次。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通过朗读领悟作品写景的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小石潭美丽的景色,培育审美情趣。把握作者的感情改变。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嵁、邃、清等2.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3.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长拓展法教学打算: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字词。教学步骤:一.导入: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二.关于柳宗元和“永州八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因参与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43岁的他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史。三年后病死在柳州。后人又称他为柳柳州。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使他有机会干脆了解人民苦痛的生活,进一步相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是在被贬后,特殊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柳宗元的散文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山水游记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其中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更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这些作品语言精致,视察细致,展示了永州旁边一幅幅山水胜景。文中常描写幽深孤寂的境界,寄予了他在苦闷中的精神追求。他的游记多二三百短篇,笔法简洁,描写细腻。明代茅坤赞扬说“夫古之善记山水,莫如柳子厚。”“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研读课文。(一)目的: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育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同学们听配乐朗诵小石潭记,留意字音。篁(huáng)竹清洌(liè)坻(chí)嵁(kn)佁(y)俶(chù)翕(x)差(c)怆(chuàng)邃(suì)2.同学们依据书下注释对全文进行文意的疏通。要求:翻译文章时要做到“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留意翻译的方法,即留、补、换、删、调、贯。译文:原文译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再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听了令人心中很是欢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于是砍开竹子开拓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殊澄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它又向上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成为小岛屿,成为小石垒,成为小石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上翠绿的藤相互连结着、缠围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漂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都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日光始终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地纹丝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开,来来往往轻快灵敏,似乎在与游人开玩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一样,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相互交织,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源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树木,静静静地没有人声,整个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凄凉、寒气透骨,心里悲伤。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环境实在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我登记景色就离开了。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一同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着的还有,两个崔姓的青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3.齐读课文,把握文章各自然段大意。探讨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段落大意?明确:第一段写发觉小石潭的经过和潭的概貌。其次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写潭的景色给人的感觉。第五段交代同游人的姓名。探讨2:怎样理解文章中的最终一段的叙述?明确:本文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等词语学问点,积累有关的文言学问。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接着分析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品尝小石潭记,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问题: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明确:可以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各抒己见。听来本文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小石潭的美景。提问:本文的线索如何?是根据怎样的依次支配结构的?明确:课文是按巡游的依次来写,条理清晰:发觉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提问:作者是怎样发觉小石潭的?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提问: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的语句)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四周的景物的?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提问:这一段采纳了怎样的写景方法?明确: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齐读第1自然段。提问:表现“游鱼”的“动”与“静”的句子有哪些?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而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写鱼时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这一段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明写了逍遥自在的游鱼,暗写了澄澈透亮的潭水。提问:这一段采纳了怎样的写景方法?明确:这段采纳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四十个字就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齐读第2自然段。提问:文中第3段,介绍了潭水的源流,作者也写出了潭水的“静”与“动”,请找出来相对应的句子。明确:小溪。就溪身来说“斗折”是静止的;就溪水说“蛇行”是流淌的。用两个比方,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提问: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情经常是悲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出来?明确:“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先写了观鱼时的“似与游者相乐”,这远离尘世的充溢朝气的小石潭,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绕,其幽深无闻与自己的遭受相同,为了摆脱愁闷的心情,他寄情于山水,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剧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齐读课文。总结归纳1.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苦闷、抑郁悲伤的情感。2.写作特点:本文按巡游的先后依次来描写景物。在描写中采纳“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写景方法,引人入胜。本文擅长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文中运用了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了对比、反衬等手法,突出了小石潭的美景。寓情于景,以景写情的表现手法。课后作业:请阅读钴母潭记,试比较两篇文章不同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依次景物写法抒情发觉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潭水:清澄(侧面)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游鱼:(动静)溪身:曲折蜿蜒小潭溪流:形象比方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27、岳阳楼记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习时,还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及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志向,要有宽敞的胸怀。教学重点:1、驾驭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2、记叙、描写、抒情、争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改变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难点:1、驾驭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见。3、学习记事、写景、争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育翻译和朗读的实力。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长拓展法教学打算: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二、讲新课(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苦痛感受极深。他不断争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见,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其次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谪守(zhé)滕子京(téng)予观夫(yú)(fú)衔远山(xián)浩浩汤汤(shng)朝晖夕阴(hu)潇湘(xio)(xing)迁客骚人(so)霪雨(yín)霏霏(fi)(fi)怒号(háo)樯倾楫催(qiáng)(jí)山岳潜形(qián)薄暮冥冥(bó)(míng)波澜不惊(lán)沙鸥翔集(u)岸芷汀兰(zh)(tng)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宠辱偕忘(xié)嗟夫(ji)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三)自由读课文,直至读熟。(四)学习文章的第一节。1本节课文,并依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越明年:越,到了。政通人和:通,顺当;和,和乐。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缘由。、4背诵课文第一节。三、作业。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其次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其次、三、四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朗读全文,复习生字。二、新授。(一)学习课文其次节。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洞庭湖的大观。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妙。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南极潇湘:极,到。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具体记述呢?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假如作者再具体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5背诵本节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三节。1、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霪雨霏霏”时的景色。2、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季节两岸的声音。3、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哀痛)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登斯楼也:斯,这。去国怀乡:去,离开。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5、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6、背诵这一节课文。(三)学习课文第四节。1、朗读课文,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春和景明”时的景色。2、这“春和景明”季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宽敞而安静的水面,水面上下逍遥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3、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宠辱偕忘:偕,都。5、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妙景色。6、背诵这节课文。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雨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其次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受,面对洞庭湖壮丽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三、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五、六节,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引入复习。二、新授(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1、细致朗读课文第五节,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2、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是进亦忧:是,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3、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志向,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4、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写作本文的缘由洞庭湖的胜景览无之情之异霪雨霏霏之悲春和景明之喜与以上二者之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三)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1、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奇妙的结合在一起。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四)成课后第三题。三、作业。熟读默写全文。完成课后作业。板书设计:一.简述重修背景和作记缘由。二.详细描绘洞庭湖壮美景色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1)写景总气概大,改变多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写景分阴冷天气情(以己)悲览物之情,因景而异(3)写景分春和景明情(以物)喜三.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政治理想。(1)设问:情之异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递进(2)设问:何时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论点自勉又慰籍友人 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积累文言词语,驾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品尝、赏析本文语言。培育学生阅读文言文与赏析语言的实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主动意义。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实力。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妙志向,增加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内容,精确地把握文章主旨。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尝意境,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1、赏析本文简炼传神的语言2、“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太守之乐”乐什么?教材解读醉翁亭记是作者因政治改革被贬滁州太守时所写。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翁亭的秀丽环境和改变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画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旷达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全文结构精致,以“乐”为主线,承接绽开,以“醉”为表象,“醉”与“乐”达到形神统一。写作上情景交融,让读者饱览了一幅幅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习画。语言凝炼传神,且声调铿锵,读来可琅琅成诵。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长拓展法教学打算: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闻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是,去倾听先生的心音。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欧阳修(10071072),安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理想,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见切合好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主动培育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2、关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曾参与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职远调。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许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的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2)四人一组,根据“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探讨沟通,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察各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3)老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词语。生词蔚然:茂密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杂然:错杂的样子。伛偻提携:驼背。山肴野蔌:蔬菜。语段翻译(老师指导)3、朗读课文,留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四、作业布置熟读并背诵课文。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探究文理,疏通文意,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教学步骤:一、提问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稍加指导。二、探究文理,疏通文意,旨在让学生能快速理解文意。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整理出每一段内容的梗概。第一段:山、水、亭、名、太守其次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三、品读课文,鉴赏美点1、设问:通过上面的整理,我们对全文已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明确:风景美山水衬托之美朝暮改变之美四季变化之美动静对比之美风俗美(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2、设问:山水之美禽鸟乐之,游人亦乐之,而游人不有一个欢乐的缘由,是什么?明确:太平之乐。3、设问:太守欢乐吗?(欢乐)哪句话表现出来的?(“太守之乐其乐也。”)怎样理解这句话?小组探讨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困难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快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4、难点处理:欧阳修从京师被贬到滁州还仍旧乐对生活,他的这种“乐”你能理解吗?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明确:欧阳修乐在与自然溶为一体,乐在与民同乐。表达了他闲情逸致的旷达情怀和虽遭贬谪却仍情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四、拓展延长:被贬职的坎坷在欧阳修心中隐隐作痛,革除弊制的报国之志却换来了贬谪的命运。然而欧阳修没有埋怨,没有沉沦,却写出了自己醉情山水的悠闲自乐的情怀。你还熟识历史上的哪位文学家也与欧阳修有类似的情怀呢?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品尝本文精彩的语言,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语言。教学步骤:一、品尝本文精彩的语言1、学生自选佳句揣摩2、介绍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化为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义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水落石出:比方真相大白。、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义相近的成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别有专心打草惊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话在今日被用到多种场合,你能举出几例吗?()语言精练精确,晶莹润畅()语言抑扬顿挫,锉锵悦耳,骈散结合,差参多变。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金线串珠。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集中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怡然自乐情怀。、曲径通幽。用移步换形、层层缩小之法来写景和人物。、呼应有方。讲究前后照应,留意埋下伏笔。三、醉翁亭记的影响这篇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人生怕失之,于庆历八年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行三种字体书写刻重,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滁州志:“打碑用完,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可见当时的影响之大。四、总结琅琊山,是蜿蜒于皖东平原的一座小山,它既没有黄山的奇妙、雁荡的险怪,也没有庐山的秀丽,但经过欧阳修的大手笔却变得清幽深秀、妙趣横生。五、拓展延长,积累语言(过渡语:“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也!”只有醉翁吗?我们也来和欧公比试一下。)1、说一句游滁州后所感。2、吟诵描写山水,感悟人生哲理的诗词名句。3、结束语:让我们走进山水,体验生活乐趣,珍爱我们华蜜生活,感悟美妙的人生!六、布置作业运用本课所学学问,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写出景物的特色来。 29满井游记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积累文言词语,增加文言语感。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4、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方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实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特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擅长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教学方法1探讨点拨法。2比较阅读法。教学打算: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爽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芳香气息,勃勃朝气。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其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1要求:朗读课文,留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1)读准字的音,特殊是一些难字。(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局促一室之内髻鬟之始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吾欲之南海何如呷浪之鳞,闲情逸致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吴广以为然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以下几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如;(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3)“正确,对”的意思,如。(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订正自己的错误。)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1第1自然段。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温煦。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娟然如拭:娟然,美妙的样子。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3第3自然段。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搁。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五、集体朗读,思索探讨阅读思索: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许多比方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探讨明确,归纳要点: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示意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奇生动的比方,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显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相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事实上春已驾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惋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觉生活中原来就有的美妙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巡游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接着出游的愿望。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化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画出来。(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3)生动的比方。比方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方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方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见自然地流露特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见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肯定的限制。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巡游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起先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30诗5首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分。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五首诗歌。4.品尝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学生读诗的情趣。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2.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育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志向?4.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6.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奇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老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2.联想想象法。这五首诗语言美丽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老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入手,领悟感情。3.探讨点拨法。老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探讨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4.比较鉴赏法。五首诗,两课时,容量大,时间紧。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开肢解诗歌、断章取义,老师宜从整体动身,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课时支配: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背诵三首诗。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闲逛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美丽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调显明的画,就是一支奇妙好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日起先,我们将接着观赏五首古诗,信任“这边风景独好”!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1.老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静谧安静。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老师作朗读提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应读得舒缓、悠闲。3.学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老师补充注释。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接连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事实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人境:指朴实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予着高洁的情致。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学生细致读诗,整体把握诗意。(2)说诗,学生概述诗意。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明确: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热闹的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宁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其次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专心体会,却难以言传。4.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老师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绽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建性描述。学生思索并主动发言。明确:“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予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好像望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美丽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加了活力和动感,朝气盎然,也示意着诗人回来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5.品评名句,积累名句。老师提示: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生1:“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假如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生2:“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爽、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细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观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闲”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生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像。6.学生齐读诗歌并尝试背诵。三、研读行路难。1.选两位同学介绍李白。老师补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爽、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爽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可见其影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便是李白人格的写照。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明珠暗投的悲愤和对志向的执著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