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语文模拟卷.docx

    • 资源ID:83284118       资源大小:32.7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语文模拟卷.docx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语文模拟卷一、本大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精采B. 蜜书C. 兄弟(正确答案)D. 公扑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能力。A项,“精采”应为“精彩”;B项,“蜜书”应为“秘书”;D项,“公扑”应 “公仆”;故选C。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一个月以来,中国扩大开放的足(zú)音更加铿锵有力。B. 中国经济向世界敞(chng)开怀抱,得到广泛积极回应。C. 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li)。(正确答案)D. 华罗庚(gng)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商人家庭。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C项,“赢(li)”应读为“(yíng)”,故选C。3. 下面语段中,填入“()”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A. 句号B. 顿号C. 逗号D. 问号(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问物几何”为疑问句,应用问号。故选D。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能力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而具备一定的能力又能够_知识。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_经费近百万元。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_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A. 增殖节余甚至(正确答案)B. 增殖结余尤其C. 增值结余甚至D. 增值节余尤其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增值:增加产值或价值;增殖:增生。知识应是“增生”,故句选择“增殖”。结余:结算后余下;节余:因节约而省下。据句中的语境,前有“公司上下精打细算”,故用“节余”。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尤其:表示更进一步。根据语境“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可知,托尔斯泰与同龄人相比,与“年轻人”相比,应为更近一步,故用“甚至”。故选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B. 焦裕禄以改变兰考县贫困的面貌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C. 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雅的意义之美。D. 宽甸河口的上万株桃树,妖娆多姿,栩栩如生。(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词语(成语)的能力。A项,“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句中用来指“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合乎语境,正确;B项,“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句中形容焦裕禄的工作精神,合乎语境,正确;C项,“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句中用来形容“音韵”,合乎语境,正确;D项,“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句中用来写“万株桃树”,属用错对象,错误;故选D。6.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B. 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我市的蓝天成了常态。C. 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D. 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号召,两部门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读者”应放在“深受”后。B项,搭配不当,“空气质量”不能“不断改进”,应该是“不断优化”。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把“当”去掉。故选D。7.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A. 对偶拟人反问B. 对偶比喻设问(正确答案)C. 排比比喻设问D. 排比比喻反问答案解析:两个分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对偶;排比需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的分句,排除CD。把松树的松脂比作泪珠,是比喻;松树流泪,把松树人格化,是拟人。自问自答,是设问;反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排除A。故选B。8.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高雅文化在创造形式和从事社会关切的时候,总是要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总是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来发扬。高雅文化要总结前人形式创造的经验,破除陈腐的形式,探索一个时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高雅文化是代表社会的知识群体、文化人的个性探索旨趣、社会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它的主要特征是形式创新、社会关怀和个性化追求。而真正成功的高雅文化,绝不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和人类的良知,它要歌颂崇高,批判丑恶。这样一种高雅文化,有时候又叫精英文化。 A. B. C. D.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属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容易出错的地方选项的排序,这个可根据所给的话题来选择。解答此类试题,需通读语段,本题中陈述对象是“高雅文化”,根据语境和分句间关系进行解答,具体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分析如下:句主要说明高雅文化在创造形式和从事社会关切的时候的特点;句主要说明高雅文化的形式特点;句阐述高雅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本;句主要介绍高雅文化的特征;句主要介绍真正的高雅文化是什么样的;句主要介绍高雅文化的另外一个称呼;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句承接话题“高雅文化”可作为第一句;句是说介绍高雅文化的另外一个称呼,可承接在句之后;句句介绍高雅文化的特征,可放到之后,是从形式的角度谈高雅文化,所以应相连;句作总结,放到最后。所以语句的排列顺序为:。故选D。9. 下面文字中画线的部分,表达都不得体的一组是()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A. B. C. D.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一位”含有尊敬之意,一般用于称呼别人,不用于自己。可改为“一个”。“先生”改成“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呼,因为“先生”一般是对别人的尊称,不用于自己。依据前文的“除了外”,应将“也有一点”改成“还有一点”。“因为”改成“不过”,“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不过”表示转折关系。“况且”改成“而且”,“而且”与前文 “不仅”组成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 “大感意外”使用正确 表达都不得体。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准备在门口贴一则告示,大意是学生拿着学生证可以在购买门票时享受打折优惠,但必须是本人,否则,就不能享受打折优惠。10. 下列告示,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带学生证可享受打折优惠B. 大学生可享受打折优惠。C. 任何人可享受打折优惠。D. 学生拿着本人学生证可享受打折优惠。(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告示主要内容为“学生拿着学生证可以在购买门票时享受打折优惠,但必须是本人,否则,就不能享受打折优惠”提取主要信息为“学生带本人学生证,可享受购票打折优惠”。故选D。11. 在上题的选项中,选择任一不恰当的选项,把序号填入下列括号中,分析其不恰当的原因。(     )不恰当的原因_ 上传文件题 二、本大题7小题,共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注】中“就有道而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均出自论语。孔文子,名圉(y),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子”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1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正确答案)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答案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可抓住关键虚词“则”,关键句,结合动宾结构断句。“是己”“非人”并列关系且联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构成判断句排除A、D。“学有未达”“理有未安”句式一致,“理”与“有未安”之间不应断开,排除B。另外,“如是”应单独成句,“则”为后一句的句首词。故选C。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责备(正确答案)C.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D. 夫子贤之 贤:认为有才能答案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责备”错误,“难”应该解释为“诘问”,句中的“问难”为同义复词。故选B 14. 下列对问说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B. 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正确答案)C.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的典例,如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D. 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答案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B项,“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错误,由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可知,在第二段中,作者不是从反面而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故选B。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上传文件题 答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分点:(1)“焉”,兼词,于之,向他们;“得”,收获;“不能”,才能低的人;“于”,介词,向。(2)“是故”,因此;“贵”,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不肖”,不贤德的人;“唯”,只。【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节选自师说)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询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即使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反而争先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节选自刘开问说)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6.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上传文件题 答案解析:【答案】16.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寒雨连江夜入吴”,这句诗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这个意象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烘托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平明送客楚山孤”,这句诗的意思是: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孤寂之感油然而生。17.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上传文件题 答案解析:17.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鉴赏能力。这首诗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的主要是送别。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概括性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即将远去的不舍之情。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主要写的自己。“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直抒胸臆式的表达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以及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保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诗经·氓)(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苏轼赤壁赋)(3)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上传文件题 答案解析:【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苟非吾之所有 (4). 虽一毫而莫取 (5). 是故无贵无贱 (6). 无长无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夙、寐、靡、苟、毫。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19. 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正确答案)B. 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C. 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D. 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答案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两首作品的名字,写出桃花文化历史之悠久。B、C两项局限于“诗歌”。D项谈的是地域。故选A。20. 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B. “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正确答案)C.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D. “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答案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理解错误。由第七段“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可知,按“儒”的观点,“治国”应“身体力行”,“失意”才追求“逍遥”。故选B。21.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中国的桃花文化”点明了文章的论述对象。B. 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突出了桃花文化的普遍性。C. 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桃花源情节”,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能力。D项,理解有误。第一段引出了“桃花文化”,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桃花源情节,是对桃花文化内容的深化升华,不存在呼应关系。故选D。四、本大题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作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得出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2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只需要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正确答案)B. 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当人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就是证明。C. 有的科学家认为,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单个感光细胞出现在生物体上。D. 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经保守计算,得出眼睛的进化理论上只用了36万年。答案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A项,“不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只需要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可见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故选A。23.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上传文件题 答案解析:23. 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23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要点的能力。文本第一段是总说人眼的精密和高级处,第二、三段分说突变和进化的过程,四五两段照应上文说明研究者以及研究的过程。从“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中可见本题信息源在二三两段。首先从第二段提取信息“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结合刚开始时候以及后来等关键词可以归纳出人眼进化的最初阶段为“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然后集中看第三段,即人眼进化的发展过程 “在进化路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这是总说,后边分别例句进化阶段:“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参考分号界限分别提炼出第二步“出现感光蛋白”,第三步“出现眼窝”,第四步“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24. 你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造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传文件题 答案解析:24. 我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大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经过这四个阶段的进化,发展到今天精密的人体眼睛,科学研究足以证明人的眼睛是进化而来。人的眼睛与照相机相比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近视、观察角度的局限,不能透视、衰老、功能退化等等不足,这也说明人的眼睛不是神创造的。神是万能的,神眷顾人类,为何不给人类创造一双完美无缺的眼睛?人眼的不足也说明进化的不同阶段是以“够用”为原则的。【24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造的”,但是根据文中的观点,很显然应是“进化而来的”。然后阅读文章,结合“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等内容,找出人眼是如何一步步进化的,就能证明观点。此外还可结合人眼的局限性来证明人的眼睛不是神创造的,因为如果“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万能的神造的,那么便不会存在任何的局限性。

    注意事项

    本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语文模拟卷.docx)为本站会员(d****)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